在娄底市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的梯田层层叠叠。经过持续的保护性开发,紫鹊界梯田如今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新化县水车镇仙石村人罗忠林10年前放弃高薪,返乡创业投身田间。就在这让人流连的梯田上,如今,罗忠林种出了想要的大米。
毅然返乡,重拾水稻老种古法耕种
凭借起源于先秦的具有2000余年历史、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以及四时迥异的梯田风光,一些沿用至今的古代稻作生产方式,紫鹊界梯田获得越来越多关注,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人前来“打卡”。
“毕业之后,我待在城市做了十年室内设计,但是没有归属感和踏实感。”罗忠林告诉记者,2013年,他不顾妻子和父母的反对,辞去了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自己热爱的家乡。
“一些农人世代传承下来的老品种水稻,口感好、风味独特,在城市里很少见。”他说,如今耕种老种子的人少了,一些种源正逐渐走向濒危。罗忠林致力于中国原生稻的重生与寻味,通过原生水稻的复兴,传统农耕的传承,重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食物的美好连接。
通过几年不懈努力,罗忠林终于找到一些水稻老种子。这些老种子的稻禾抗病虫能力强,谷物形态美、香味浓。他介绍道,这种水稻可以适应紫鹊界梯田气候、土壤,种出来的大米味道香甜,入口稠而不黏,受到市场认可,“我们在这儿种植的大米,售价最低也能卖到32元/公斤。”
反哺社员,努力提升乡亲幸福感
“起初,是自己和家人一起探索和耕种,逐渐有了收成后,也带领起同村的乡亲们一起。”2018年12月,罗忠林正式成立心田合作社,开启了一个既小又新的模式探索,即“新农夫+老种子=传统农业”的新价值,“一个人+一群人=乡村建设”的初探索。
罗忠林希望打造一个乡村理想共识社区,让每一个社员成为一个美好乡村生活的发现者和缔造者,“我们不仅仅是做经济上的合作社,还要做到修复土地和共同富裕,有真正的反哺机制。”罗忠林说,合作社会拿出每年利润的10%对养老、青年就业和少儿教育方面进行支持。
经过几年探索,老种子的产量越来越高,在市场上也愈发走俏,合作社因此吸引越来越多稻农加入。如今,合作社已有35户社员,为了推广丰收的无色稻米,罗忠林和社员为每一种颜色的稻米都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白米叫“照夜白”、“月山白”,黑米名为“远山黛”,红米叫作“云谷红”,紫米叫“烟笼紫”。
同时,心田合作社生产的大米也已经有了成熟的销售渠道。“目前,我们一共有5个销售渠道,包括企业定制、酒店供应、家庭零售和分销代理,此外也在抖音平台上进行直播销售。”罗忠林坦言,将来还会尝试三产融合,从大米生产到农产品深加工,再到文旅产业等。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