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数字科技 . 永红展业集团旗下展会

行业资讯

三亚收割机驾驶员林玉忠:轮上“乘客”是稻米

2025-09-23

三亚临高村村民林玉忠有辆宝贝“车”。

别人的车开在路上,他的专往地里钻。“我和别人不一样,他们的四个轮子车上乘客是人,我的两个轮子‘乘客’是稻米。”林玉忠嘿嘿一笑,介绍起了他的“车”。

林玉忠的“车”是水稻收割机。每到丰收季,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他就开始驾驶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收割、脱粒、稻秆粉碎一气呵成,再将稻谷转运、装车,忙而有序。

临高村位于三亚市崖州区,有近千亩土地,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十年前,每当水稻成熟,稻浪在风里翻涌,村里人既高兴又忧愁。

“高兴是因为有收成,愁的是收割难!”林玉忠解释,以前水稻成熟后,家家户户都要留出时间,自己干,或雇人,或找亲友帮忙,大伙顶着烈日走进稻田,弯腰用镰刀一把把割稻穗,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采收回稻穗还不算完,得牵牛到晒谷场,赶牛在稻穗堆上反复踩踏,靠牛蹄的力量把谷粒从穗上脱下来。脱穗一遍后,还要人工再挑挑拣拣,整个过程费时又费力。

2015年,林玉忠发现周边村庄陆续开始使用收割机,因为临高村位置较偏远,很多师傅不愿意来。眼看邻村用机器几天就能收割完所有水稻,村民不用再遭日晒雨淋,林玉忠既羡慕又着急,开始琢磨如何改变本村的水稻收割方式。

“我想过改造已有的拖拉机辅助收割,但效果不理想。”林玉忠说,2017年,他咬咬牙买了一台收割机,从此临高村也告别了主要依靠人工的传统水稻收割模式。

回想起买收割机那天的情景,林玉忠的眼眸染上了笑意。“收割机一路从海口运过来,到村里后,我请朋友来吃饭。村里人都来参观,围着机器里三层外三层。”林玉忠说,在大家的见证下,他给收割机绑上红绸带(俗称“过红”),祈愿驾驶时平平安安。

可买回收割机只是第一步,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林玉忠犯了难——会开的人没几个,更别说把它开好,让它在稻田里灵活作业了。

为了尽快上手,他专门跑到有经验的师傅家请教,把操作要点一条条记下;回家后,又用手机在网上搜索收割机操作教学视频,反复看、反复琢磨,还到田边空地练习起步、转弯、收割等动作,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先根据稻田的形状调整收割机行进路线,遇到田埂、边角就放慢速度精准操作,时刻留意稻穗的高度调节收割刀片,确保既能将稻穗完整“吃下”,又不浪费秸秆。

之后的丰收季,临高村的稻田里总会响起收割机的轰鸣声,没几分钟机器就收割了一大片稻田,全套机械化收割让村里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户们“开了眼”。

“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四五十亩稻田,这些活如果人工干,四五十人一起干一天也干不完。”林玉忠说,用收割机不仅节约时间,还很便利,“能收割、能脱粒,稻谷还能送到家呢!”

尝到农机带来的“甜头”,林玉忠对新农具格外关注。他发现,如今三亚很多乡村的田洋里,出现了“大块头”,农具的“花样”更多了。

“现在有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机器插的秧苗又匀又齐,比人工弯腰插秧省力很多;无人机把农药喷洒到稻苗上,效率高、更精准。”让林玉忠更惊喜的是,收割机还在迭代升级。

新款收割机林玉忠开着体验了一番,有空调,坐着更舒服,这让他心里直痒痒。“我想着,等我的‘老伙计’干不动了,就换个新的。”林玉忠笑着说。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 时间:2026年5月26-28日
  • 地点:待定
  • 今天距"优质大米发展网【官方网站】第十六届RICE中国大米展【官网】优质大米展【官网】大米展【官网】"开幕还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