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腹地,层峦叠翠间,北纬30°线如一条神秘丝带,悄然穿过重庆市石柱县。海拔800至1200米的梯田间,稻浪翻滚,清香四溢。这里孕育的“三星香米”,既承载着千年贡米的优良基因,更书写着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篇章。
千年稻作焕新生,科技赋能促转型
石柱的稻米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代。彼时,“悦崃寺”稻米凭借色泽明亮、香糯饱满的特质,成为贡品,享有“贡米”“皇米”“官米”的盛誉。千百年来,土家儿女在这片土地上开垦梯田,精耕细作,将古老的农耕智慧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农村劳动力外流,传统稻作产业遭遇了严峻挑战。2015年,重庆市石柱县三星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恢复固有荣誉,提升香米品质”的战略,首期发展“三星香米”种植面积500亩,开启了产业振兴的新征程。
“我们既要传承古法种植的精髓,更要注重科技创新。”石柱顺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郎启顺说。合作社与西南大学合作,建立“三星香米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开展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成功筛选出“野香优莉丝”“宜香优2115”等具有较高抗病性和适应性的优良品种。
最令人称道的是“稻鸭共作”循环农法的创新实践。鸭子在稻田捕虫除草,其排泄物成为天然的有机肥料。这种方法不仅减少化肥的使用,还实现有机种植与生态养殖的“一地双收”,为传统稻作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标准管控提品质,产业融合升品牌
站在重庆市石柱县三星乡大梁子梯田观景台上远眺,层层梯田如金色的指纹,镶嵌在山腰上,美不胜收。这里不仅是“重庆最美梯田”之一,更是“三星香米”的核心产区。180天的漫长生长期、北纬30°的黄金气候、周围森林密布的绿色生态,共同赋予了“三星香米”绵密香醇的独特口感。
为提升香米品质,石柱顺德农业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品种、技术、物资、品牌、销售的“五统一”机制,助力“三星香米”不仅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重庆名牌农产品”、首届“三峡杯重庆十大好吃大米”等殊荣,更是入围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品牌影响力从地方走向全国,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9年,在中核集团大力援建下,该合作社联合三星乡6个村集体组建石柱茂禾农业公司,建成无尘稻米加工车间,升级加工设备,年加工稻米能力达3000吨。配套购置了山地微耕机、收割机60余台,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难题,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同年,该公司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模式,带动三星乡652户稻农种植“三星香米”水稻3000余亩,户均增收4800元,还解决302户脱贫户就近就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星香米”凭借其优良品质和独特口感,享誉市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信赖。近年来,销量呈爆发式增长,从2020年的700吨增长至2024年的1600吨,带动种植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
品牌战略启新程,联农带农谋共赢
2024年,石柱县委、县政府提出区域公共品牌战略,石柱县农业农村委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发布了《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策划项目》,确定了以“三星香米”为核心模板,系统规划价值体系、符号设计、传播策略,将“三星香米”升级为全县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了石柱大米的统一形象。
2025年春季,石柱县采用“政府主导+协会统筹+企业主体”模式,在石柱县稻米协会的推动下,联合茂禾公司、万源粮油、源味石柱等36家主体,创新实施统一协会管理、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质量把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价格认证、统一市场宣传的“六个统一”模式,将石柱县三星乡、鱼池镇等海拔800至1200米区域纳入统一规划,在17个乡镇建成1.5万余亩的绿色水稻示范基地。
围绕联农带农,石柱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落实每亩200至300元产业补助,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各乡镇围绕水稻良种、种植面积、种植保险、销售数量等分别制定奖补机制,同步开展机械化“耕种收”、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增强稻农种植积极性,有效赋能稻米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共赢。
2025年9月18日,“三星香米”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标志着石柱稻米产业贯通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条,迈入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新阶段,提升了品牌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今年,预计“三星香米”销量可突破1万吨,销售额突破1.5亿元,成为产业振兴的典范。
一颗米粒,承载乡村振兴的希望,一个品牌,映照产业发展的未来。历经10年打磨,应运而生的“三星香米”已蜕变为带动石柱全县18万亩水稻产业增值的区域公共品牌,不仅成为高山生态农业与土家文化融合的“金色名片”,更为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柱样板”,让乡村振兴的果实沿着稻浪飘香的轨迹,惠及全县更多百姓。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