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宁夏秦汉渠灌域10万亩水稻丰收了!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一株株饱满的水稻被收割、脱粒,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
“今年水稻亩产比去年高了近百斤,米质还好,收购价也稳!”9月27日,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种粮大户王合忠看着装满稻谷的货车喜上眉梢。据了解,通过优化作物结构、推广科学种植技术,灌域水稻不仅产量提升,更通过绿色种植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收割后的稻草还可用于饲草加工,为当地养殖业和治沙事业提供助力,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
弯着腰的稻杆。
这一连串丰收图景的背后,是供水部门科学灌溉、精准施策的坚实支撑。近年来,我区灌域连续大面积种植玉米,为减少病虫害、改良土壤结构,今年灌域实行农作物轮作,水稻种植面积较往年增加了2万多亩,灌域水稻种植面积达10万亩,供水压力陡增。为此,秦汉渠管理处始终将灌域粮食安全置于首位,早在灌溉季启动前,便深入田间地头摸排作物种植结构,逐村逐户核定用水指标,结合往年灌溉数据优化管理模式,提前“量身定制”灌溉方案。“我们不仅要算好‘用水账’,更要确保6.73亿立方米黄河水用在‘刀刃上’。”该管理处负责人周涛介绍,前期的细致筹备,为全年灌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稻穗饱满。
入夏后灌域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土壤失墒速度加快,部分稻田出现缺水迹象,灌溉压力陡增。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秦汉渠管理处迅速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
田里现在缺水严重吗?灌溉时还遇到啥问题没?在灵武农场、梧桐树乡等水稻主产区,管理处干部职工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仔细查看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情况,逐一记录灌溉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迅速拿出解决方案:推行“四渠联调”轮灌制度统筹调配各渠道水资源,避免“大水漫灌”浪费;实施错峰调峰措施,在用水高峰时段科学调控水位、流量,确保“高水位、大流量”集中灌溉能覆盖到每一块农田,尤其是以往容易缺水的高口高地,实现灌溉用水无死角,9210万立方米的水库及蓄水池储水使应对旱情有备无患。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